帕金森定律:「愈靠近死線,工作就愈有效率」背後的人性

明明是半天就能完成的任務,不小心卻花了兩週?當心帕金森定律正在威脅你的生產力。

帕金森定律對企業與工作人的提醒:

  1. 當可運用的工作時間愈多,效率愈低。
  2. 效率不良的主管,容易造成人浮於事。
  3. 帕金森定律無人能免疫,須刻意對抗。

當你接獲一項任務,最關心的是「什麼時候要完成」而非「必須花多少時間」時,你很可能將成為帕金森定律(Parkinson’s Law)的受害者。

什麼是帕金森定律?由來為何?

帕金森定律最有名的一句話是:「工作總會不斷膨脹,直到填滿所有可用時間。」(Work expands to fill the time available for its completion.)意即人會不斷拖延、分心、增加任務複雜度,直到時間用盡。

1955年,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西里爾・諾斯古德・帕金森(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)在《經濟學人》發表了一篇幽默的論文,其中寫道:「同樣是寄出一封明信片,一個大忙人只要花3分鐘,但一位閒來無事的老太太卻需要一整天,包含一小時找明信片、半小時找眼鏡、一個半小時寫卡片、20分鐘決定是否要帶雨傘出門⋯⋯,不自覺就創造了許多無關緊要的支線任務,直到一天結束。」

帕金森舉的例子雖然極端,卻反映出職場上常見的情況:當一個人可運用的工作時間愈多、效率愈低落;反倒是「死線」當前,愈能高效產出。

帕金森定律

帕金森定律的管理困境

事實上,帕金森定律不只適用於時間管理,在許多面向也都形成了資源浪費。

例如:多數人總是不斷堆加電腦裡的資料,直到記憶體用罄;專案項目不斷擴大,直到資源用罄;財務支出不斷增加,直到可用預算耗盡。

總歸來說,當人們自覺有餘裕時,就不會採取最高效的方式工作。

令人擔憂的是,帕金森定律不只影響個人工作績效,更可能造成組織出現「人浮於事」的現象。

帕金森指出,一位效率不彰的主管通常有3個選項:第一,直接把位子讓給更能幹的人才;第二,讓更能幹的人成為左右手;第三,聘用比自己水平低的下屬。

不難想像,人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,經常會選擇第三條路,導致「二流主管帶三流人才」,組織看似不斷擴張,卻集體浪費時間與資源。

三个方法對抗帕金森定律

帕金森定律之所以是「定律」,代表人受到天性所趨,若沒有刻意與之對抗,很容易就會落入陷阱。建議從3大解方著手:

1.簡化工作程序,區分輕重緩急

許多人困在不必要的細節中,未必是因為懶散,反而是因為過於「完美主義」,「構思」的時間遠高出「行動」,導致工作流程過於複雜。

回想看看,你一天花在寫Email、開會、處理文書工作的時間,佔了多少比例?

任何事都有輕重緩急,每一件事都傾盡全力,其實是缺乏策略的表現,也容易淪為窮忙。

2.自問「要多長時間」,請他人督促自己

當你接獲任務,先不要以「死線」為目標來規劃,而是先自行評估:要達成目標,多少時間內才符合效益?你會發現,某些工作應該投資的時間比想像中更少。

估算過後,最重要的是不輕易違背與自己的約定。你可以把時程告訴同事或上司,加大督促自我的力道,避免工作節奏落拍。

3.把大目標拆解成小項目

當目標過於遠大,人們很難掌握進程,導致帕金森定律趁虛而入。因此,高效工作者都懂得如何拆解目標、設定可視化的小項目。

舉例來說,90天後要上線的新專案,可能涵蓋30個小項目、15個關鍵檢核點,當一一拆解出來,定期檢視新進度、每週和主管回報,就能按步就班逐步達標。

這麼做的關鍵在於,隨時都有近在眼前的目標,讓自己保持戰鬥模式。

沒有企業或工作者會樂見時間、資金、人力與腦力浪費,想在高度競爭的商業環境中取勝,即刻起,就要開始有意識地對抗帕金森定律。

如何克服帕金森定律

您可以使用具體策略來克服帕金森定律,善加利用您的時間。當您不再讓工作延伸到填滿所有時間,您就能更快完成工作,並使用剩餘的時間放鬆或轉而從事別的任務。

1. 策略性地規劃您的工作

當您提早進行工作的策略性規劃,您就比較不會拖延,而更可能以有效率的方式工作。建立一個計劃有助管理您的時間、評估任務需時多久,再據此加以詳細規劃。

您應在計劃中概述:

  • SMART 目標
  • 任務和行動清單
  • 完成時程表
  • 所需資源
  • 需要查核進度的具體日期

您也可針對公司內的長、短期目標建立更宏大的策略計劃。這樣做可促進自己工作時有更高的生產力。

2. 設定自我約束的期限

克服帕金森定律的第一步是設定自我約束的期限,與其以「我有多少時間?」的心態來面對,不妨開始思考您實際上需要在每個任務花費多少時間,並且據此為自己設定期限。

若要確認您需要針對某項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,應先:

  • 瞭解專案需求:您需要更瞭解自己需要執行哪些工作,才能判斷專案需要多少時間來完成。在此步驟中,您必須考量所屬的較大專案,然後建立包含所有子任務和活動的清單。
  • 據此安排活動和任務的優先順序:一旦列出專案需求清單,您就能安排待辦清單的優先順序,決定哪些任務最為重要以及/或最複雜。您應將需時最久的任務置頂於清單中。
  • 決定您需要讓哪些人參與:若專案某些部分需要同仁協助,您就需要衡量由誰參與專案。若能在專案之初就連繫、編整您的團隊,之後就能為自己節省時間。
  • 進行時間的預估工作:您現在應詳知將至專案會涉及哪些人與事,以及他們將如何參與專案。接下來就能根據您的工作負荷和個人所能提供的生產力,針對完成工作預估實際所需要的時間。

將任務視為待完成的短期目標,即您愈快完成任務,您就有愈多時間可用來處理其他事。

3. 嘗試時間箱法

時間箱是具高度生產力的工作策略,可協助您對抗拖延症、奪回喪失的生產力,並專注於重要的工作。

使用時間箱時,必須設定在特定時間範圍內要完成某個任務的目標。若您在開始執行任務前,先規劃任務應花多少時間完成,您對工作的目的性就會更強。時間箱可用來安排個別任務的時程、協助團隊變得有條不紊,也可更有效地管理會議。

4. 嘗試番茄工作法

番茄工作法是與時間箱類似的概念,區分專心致志的工作段落與頻率較高的短暫休息,其目標在於提高生產力,同時減少心智疲勞。此技巧結合 25 分鐘的工作段落和 5 分鐘的休息時間,從而將專注力提高到最大程度。

使用番茄法技巧來管理時間,可區分為五個階段,包括:

  1. 按照重要性排序任務並據此建立清單
  2. 設定以 25 分鐘為單位的計時鬧鐘
  3. 在計時期間致力執行任務
  4. 休息五分鐘
  5. 在四個番茄法循環後,休息 15 至 30 分鐘

5. 使用任務管理工具

使用任務管理工具是組織一天工作、安排個人工作期限和確保有足夠時間管理優先事項的絕佳方法。無論是團隊合作,或執行個人專案,您都能 製作待辦清單,從而確保專注於專案進度。

若您想要掌控自己的時間、增加自己能完成的工作量,克服帕金森定律就很必要。在期限前完成任務,就能用多餘的時間直接進入下一個工作或休息一下。目的是要更有效率,而不是讓自己過度工作。

使用帕金森法則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工作

您瞭解帕金森法則的內涵以及運作的方式之後,就能加以利用並從中獲益。有了既定的正確策略 (如主動排程、個人應遵守的期限及任務優先順序),您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工作,並且更能取得工作/生活間的平衡。

使用任務管理軟體可以補足您已制定的策略,協助您達成目標。

參考資料:cheersasanaforbes
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